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9:32 点击次数:183
寒冬腊月,一场悄然而至的大雪将整个世界裹上了一层洁白的绒毯。我站在窗前,看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,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冲动——去戚继光故里看看吧!那里承载着英雄的故事,也藏着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与宁静。
小时候,父亲常给我讲戚继光的事迹。他是一位民族英雄,是明朝抗倭名将,而他的故乡就在离我家不远的烟台蓬莱。每当提起这个名字,父亲的眼神总会变得格外明亮。“你知道吗?”他说,“戚继光不仅会打仗,还写得一手好诗呢!”那时年幼的我只觉得这些故事遥远又陌生,但如今,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,那些记忆仿佛被重新唤醒。
清晨,我背上相机,驱车前往蓬莱。一路上,积雪覆盖了田野和村庄,连空气都透着一股清冷的味道。到了目的地,眼前的景象让我瞬间屏住了呼吸: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展现在眼前,戚继光祠堂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。红墙黛瓦、飞檐斗拱,在皑皑白雪中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韵味。
走进祠堂大门,迎面是一尊高大的戚继光铜像。他身披战甲,手握长剑,目光坚毅地望向远方。我驻足凝视良久,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:烽火连天的战场,刀光剑影中的壮烈厮杀……“若无戚家军,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我们。”身旁传来一位老人的声音,我转头望去,只见他戴着一顶毡帽,手里拄着一根木杖,脸上布满皱纹却神采奕奕。
“您是当地人吗?”我好奇地问。
“是啊,从小住这儿。”老人笑了笑,“以前听老辈人说,戚将军年轻时就在这里练兵习武,后来带领戚家军南征北战,保家卫国。”
听到这里,我不禁感慨万千。试想当年,这位少年将军怀揣报国之志,从这方水土出发,一路披荆斩棘,最终成就不朽功勋。这种精神,何其令人敬佩!
继续向前走,我发现祠堂内有一处展览室,里面陈列着关于戚继光的各种资料,包括兵器模型、作战地图以及他亲手书写的诗词。其中一首《马上作》吸引了我的注意:“南北驱驰报主情,江花边草笑平生。一年三百六十日,多是横戈马上行。”读罢,我心头一震,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而又坚韧的身影,在马背上度过了大半人生。
这时,一个小男孩跑进展览室,拉着母亲的手问道:“妈妈,为什么这个人的名字叫‘继光’呢?”
母亲蹲下来耐心解释:“因为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继承先贤的光芒,成为一个有用之才。”
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然后跑到橱窗前指着一把仿制的宝剑兴奋地说:“我也要当大将军!”
这一幕让我忍俊不禁,同时也感到欣慰。历史虽然已经远去,但它依然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影响着下一代,让他们心怀梦想,勇敢前行。
走出祠堂,外面的雪越下越大,天地之间只剩下一片纯白。远处的古建筑群若隐若现,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。我深吸一口气,感受到肺腑间充盈着的清新与宁静。这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为何人们总爱用“古韵”来形容这个地方。它不仅仅是一个纪念场所,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,一种精神的传承。
返程的路上,我思绪万千。戚继光故里的冬雪之美,不仅在于自然风光的绝妙,更在于那份蕴含其中的历史厚重感。每一片雪花都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,每一次脚步的踏响都像是在与古人对话。这样的旅程,让人既放松身心,又充实灵魂。
回到家后,我翻阅了一些关于戚继光的书籍,发现他除了军事才能外,还非常注重教育和文化发展。他曾写下“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”的诗句,表达了自己不求名利、只为百姓安宁的高尚情怀。这样的胸襟,怎能不让人心生敬仰?
窗外的雪还在下,而我的心却早已穿越时空,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时代。如果可以,真想再去看一次那片雪中的故里,再去感受一次那份属于英雄的豪迈与柔情。